探索新加坡芽笼的丰富历史与文化:从马来传统村庄到现代娱乐中心
芽笼是一个充满了传统和文化的地区,被沈氏道,巴耶利巴路,基里玛路和蒙巴登路所包围。除了美食和令人惊叹的建筑,例如Sri Sivan Temple,芽笼还拥有新加坡最古老的马来定居点:芽笼士乃(当时被称为Kampong Melayu)。在这篇文章中,我们将了解芽笼的历史,以及它如何成为了新加坡著名的红灯区。
芽笼这个词有许多不同的起源说法。有些人说它是Gaylang或Gelang(马来语中的脚镯)。在1849年的一张地图上,提到了Gaylang村和Pulo Gelang(芽笼岛),这些随着加冷盆地的填海和填土而消失了。 1849年的地图还显示了一个大型椰子种植园的存在,这个地方也许来自马来语中的Kelapa(椰子)。另一个说法是,“芽笼”源自于马来语“kilang”,意思是压榨、磨坊或工厂,这可能是指椰子种植园中的多个压榨和磨坊。
早在1840年代,英国政府成立了原名为Geylang Kelapa的芽笼,将位于新加坡河口的马来人漂浮村庄驱散。随后,Orang Laut(海上游牧民族)和马来人重新定居在流入加冷盆地的加冷河和芽笼河两岸。在芽笼疲惫不堪的外表下,你会发现芽笼还有更多的魅力。
由于香茅的需求,香茅油(也称为柠檬草油)也用于制造肥皂和香水,因此马来人的聚居地芽笼士乃(Kilang Serai)就是从这里得名的。在二战期间,该地区大部分用于木薯的种植。但是,由于大量人口涌入芽笼,它被定为臭名昭著的红灯区,因为该地区建立了大量妓院。
在独立前的时期,芽笼扩展并被芽笼河分隔成两部分。东部被称为“芽笼士乃”,是马来人和土生华人居住的地方,他们仍住在传统房屋中,那里可以看到今天仍然存在的标志性土生华人房屋。西部被分成一系列称为“Lorong”的小巷,主要居住着华人,沿着芽笼和加冷河设立了出售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华人商店,包括珠宝店和典当行。这种分隔建立了它的文化,传统风格的房屋仍然可以看到,而在每个角落都有小吃摊,芽笼因此被称为“水果之王的故乡”。
芽笼是新加坡最具文化魅力和历史意义的地区之一,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居住区之一。在早期,该地区是新加坡的工业中心,随着新加坡的发展,许多工厂和企业逐渐向外迁移,芽笼也从工业中心转型为住宅区和商业中心。
今天,芽笼是一个著名的旅游目的地,也是新加坡最受欢迎的美食地区之一。在这里,您可以品尝到许多本地美食,如“虾面”、“田鸡粥” , “海南鸡饭”、“肉骨茶”和“鱼头炉”,这些都是新加坡的经典美食。
除了美食之外,芽笼还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文化魅力的地方,这里有许多传统建筑和文化场所,如“新加坡文化中心”和“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”,这些场所为游客提供了了解新加坡历史和文化的绝佳机会。此外,这里还有许多精彩的夜生活场所和文化节庆活动,如“芽笼妇女节”、“芽笼摇滚夜市”和“芽笼万圣节派对”。
尽管芽笼一度被视为一个红灯区,但它现在已经转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社区。当地居民和政府部门共同努力,使芽笼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。在未来,芽笼将继续成为新加坡的一个重要地标,吸引着更多的游客和居民前来探索它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历史。